闲谈顶级美高的招生(二)
(继上文)第二个心得是学生和学生不一样,学校跟学校不一样。理解了竞争的特点后,积极地争取,明智地选择。
报考顶级美高的人数众多,平均录取率低,而且孩子往往面临着更低的实际录取率,因为学校会因为各种原因保留一些名额--譬如为了体育队能得胜--或者优待某些学生群体。虽然家长和孩子可能会感到一点不公平,但学校有学校的理由:每个学校得和其它学校竞争生源(看看宣传材料上就可以知道这竞争是多方多面的),得考虑到长久资金的来源,同时得面对当前的潮流适应社会公众的要求。
美高的老师们也认识到竞争之激烈,对报考生充满同情心,常常说,“如果我自己现在报考的话,一定考不上。” 他们的一个总结是学生们不仅需要符合总体条件,而且得有个具有说服力的特点,最好得有个和学校的侧重点或需求相符的特长。也许学生杰出的地方和学校的教育重点正好匹配,也许学生的体育或乐器特长正好是学校需要的,也许学生的思想和谈吐受到学校某位资深老师的青睐。同样一个孩子,若报考排名相似的不同学校,结果往往很不一样。这的确是我今年看到的现象:上篇文章中讲到的四位考上顶级美高的学生们,每一位都在某一方面具有醒目的特长,而且和学校的侧重点和需求挂钩。
其实升学这过程跟美国制度里竞争的特征是相符的:每个人并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,挑选的标准有底线但也有很多灵动性,最后做决定的不是机器,而是人,而且是招生委员会的一组人经过讨论后决定的。
学校常问:“你能为学校群体贡献什么?” 不要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泛泛的问题来草率地对待。回答这个问题得对学校有了解,同时得能够表达自己的特长。整个报考过程中学生和家长不妨多思考这个问题,思考如何以学生真实的情况和风格来回答这个问题。
另外一点值得一提的是,尽管竞争很激烈,报考学校还是双向选择。有一位招生官这么说过:学校只有一个选择机会 – 是不是应该录取这位学生 – 但学生们有两次选择的机会 – 报哪个学校,若被录取,去不去那个学校。
选学校普遍的心理是看排名,自己这样做选择比较简单,也比较保险,而且别人也很可能以学校的排名来估量孩子报考的结果。这种心理完全可以理解,也难于抗拒,但明智的选择能力体现出的是学生的成熟度,不但能提高报考结果,而且在这个开放自由的社会制度中对今后的发展能带来很高的价值。
又一个学校常问的问题是“你为什么希望加入我们这所学校?” 回答好这个问题说容易很容易,说不容易也的确不容易。我发现表达选择学校的思维有点像表达选股票的思维:有很多衡量因素,但最终常有两三个关键。作为老师,几个问题之后我就能听出学生是否真正仔细思考过,回答的可信度有多高。
那四位学生中有一位在报考过程中跟三所学校的教练多次交流,之后选择了排名低一点但更适合自己的学校。这是值得借鉴的,因为孩子和孩子不一样,在合适的环境里孩子就能更快速地成长,发挥潜力。考上挺级美高毕竟是旅途上的一个新台阶,而不是终点。
初看不同学校,可能感觉有很多相似之处。细看,就会发现不少不同之处。私立美高是很重视打造自己的特色的。单说教学:有些在数理化方面历来很强,有些文科更强,但也许近年来在理工科方面大力投资。有些学校课程种类很多,有些为高年级的优秀生设计了特殊的课程。有些学校提供很多AP课程,有些不提供任何AP课程。其它可比因素包括升学走向,辅导机制,体育队伍,音乐和艺术项目,学校规模,设施,地理位置,校园文化,校友组织等等。
就像人无完人,学校也不可能是“完美”的,因为侧重一方面就可能得减少另一方面的投入,选择了一个机会就可能失去另一个机会。建设和管理一所学校是非常复杂的工程,如果有可能,花些时间更深入地了解学校,对自己选择学校会有很大的帮助。(我很喜欢问家长和学生的一个问题是“把排名最高的几所学校除去,你会选择哪所学校?”) 从别人那儿搜集信息是应该的,但不要只听别人在说什么,最好能自己去分析,去比较,去选择,这种思辨和选择的态度正是学校要培养的。(后续)